寫在後面》尼泊爾EBC健行
從尼泊爾回台灣兩週了,也大致回歸原本的生活步調,這次的徒步旅行可以說是挑戰了我自己體力以及不洗頭記錄的極限, 也到達人生能踏足最高的地方,其實出發前我也是懵懵懂懂的,希望透過這篇《寫在後面》將出發前的疑慮,應該也是大家想知道的問題和我健行回來後的經驗做個整理。
Why climb Mount Everest?「為什麼要爬聖母峰?」
“Because it’s there.”「因為它就在那兒。」 -George Mallory(喬治·馬洛里)
關於動機
到底走EBC需不需要高山經驗?體力要多好?平常需不需要訓練?怎麼知道會不會有高山症?
身邊很多朋友都有走過ABC、EBC或尼泊爾其他健行路線的經驗,每每看著他們的照片,只有瞠目結舌跟讚嘆,從此種下總有一天我也要去的種子,不知道是天真無知還是自我感覺良好,心裡一直有著:「這麼多友人都能完成好幾天徒步旅行了,想必應該也不難吧?」的想法。
其實我在台灣完全沒有百岳經驗,但一直覺得徒步旅行很酷,可以說已經觀望很久,但每年長假都有更想去的地方,平常又沒有登山的興趣,所以遲遲沒有契機踏出那一步,就在今年,身邊有朋友說:欸~我跟其他朋友十月要去爬EBC耶!你有興趣嗎?也不知到哪來的衝動,我一口就答應了。
有關行前訓練
說起來我的行前訓練不能算是認真訓練,在出發的前幾週,趁休假走了七星山、草嶺古道、天母古道等等,和EBC比起來真的是easy peasy,在10天的旅行裡面,幾乎每天都得走五個小時以上,上坡會是最大的敵人,缺氧又一路陡上真的有快升天的感覺,平路走起來最舒服,下坡雖然輕鬆但同時要更小心,鬆動的石頭非常可怕,同團的人有一句motto: “Trust no rocks.”
體力要多好?
出發前我一直很擔心的詢問爬過EBC的朋友,整趟旅行到底會不會很累?體力要不要很好,其實真的見仁見智。
那位有經驗的朋友一派輕鬆的告訴我,走起來其實滿輕鬆的,並不會覺得太艱辛,我就這樣傻傻的相信她了,對這趟徒步旅行一直抱著輕鬆的心態,後來我才想到他有很多路跑跟馬拉松經驗,也難怪她覺得走5~8小時挺舒服的(?)
我是個坐辦公室偶爾出勤透透氣的小胖子,每週會上兩次健身房,主要是踩踩飛輪練練瑜珈,但長時間的心肺耐力比較少練習。
這趟走下來,第一天的路途其實不會太辛苦,接下來身體也慢慢適應每天的運動強度,走起來其實是越來越舒服的,但下山就比較累了,前七天的路程三天趕回去,所以最後幾乎都會拉到七個多小時,吃飯時間也比較常延誤,肚子餓的時候趕路真的脾氣會極度暴躁易怒。
計畫趕不上變化,健行碰到生理期
因為調經失敗,我在第二天遇到了生理期,估計也讓我的身體狀況較易疲累,旅程的前兩天真的艱辛到非常想死,最後是副領隊帶著其他隊友,領隊殿後陪著我、幫我背背包,並慢慢走到目的地趕上其他隊友的。
其實出發前我去了台大旅遊門診,醫生開了調經藥讓我避開生理期,但是可能太晚才開始調整週期,原本希望延後到整段旅程結束,竟然第二天就來了,好險第三天是高度適應,只在Namche走了一小段路程而已,而且高度也還不算太高,可以花錢舒舒服服的洗個熱水澡。
有了這次經驗,我會建議不想徒步時碰上生理期的女生朋友兩個月前就開始調經,讓自己身體狀況最佳的時候徒步,除了身心舒暢外也不用在荒郊野外的路上找廁所。
有關高山經驗與高山症
看旅遊門診的時候醫生有開高山症的藥丹木斯(Diamox)給我,出發前三天開始吃,一直吃到高度最高的那一天,下降後就可以停藥。
但同團的西方人幾乎都沒有吃藥,讓身體自然適應高度,不過後來到海拔5000之後大家都有輕微症狀,嚴重的還有嘔吐,所以在當地領隊的建議下還是有吃藥舒緩,領隊事後建議我們,能不要吃丹木斯就別吃,因為副作用多(頭痛、手麻、腳麻),對腎臟、腦部還有心臟也都不好。
另外,領隊也說,一旦開始服用丹木斯,在到達最高高度之前,就不能停止!
即使是有高山經驗的人,也是會有 高原反應,過去沒經驗的人也不是一定會有高反,其實健行的時候,只要身體狀態好,就能夠降低發生高反的機會,睡眠不足、疲勞較容易引發高山症,感冒、身體不適、免疫能力不佳時,也容易引發高山症。
旅行後的收穫?值得嗎?
出發前有朋友說,走一趟下來,會改變你人生的一些想法。
這趟下來,我非常確定我突破過去所有的體能極限,也更認識自己的身體。當我把自己丟到喜馬拉雅山脈,隔絕一切文明世界的紛擾,我只能靜下來和自己的身體相處,並和自然對話,面對不同的路況坡度,我學會要怎麼調整呼吸以及調整步伐,讓身體以最省力舒服的方式完成前面的那段路。
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抽象,但真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感覺,過去我一直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,也沒有好好的跟她對話,雖然有在上瑜珈課,但是老師說的我可能聽進去了,但從來沒有如此真實的感受過。
同團的一個三十初頭英國人在回程時告訴我,如果可以,他會希望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挑戰EBC,他說,年輕的時候就該挑戰自己的各項極限,不僅僅是學術成就甚至是事業,我想大家都忽略了體能。
我很慶幸我在26歲這年挑戰了EBC,讓我有種面對什麼事都無所不能的信心,還有繼續挑戰自己各項極限的動力。